4月26日,2020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培训与创新应用研讨交流会在黑龙江省农科院落下帷幕。该活动在哈尔滨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来自全国育种领域的专家齐聚哈尔滨,围绕“生物育种技术创新与应用”这一主题主题,分享了当前最新生物育种技术成功经验,交流了最新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探讨了推进作物生物育种技术的融合发展与应用,以此提升我国种业科技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
交流会开幕式(主办方供图)
当前,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综合交叉,促进转基因、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全基因组选择等前沿育种技术与智能设计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新一代生物种业科技革命,将农业生物育种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生物育种创新与应用已成为打好种业翻身仗的重要任务。
为加强全国作物育种协同创新优势,促进我国生物育种技术创新、应用和人才培养,国家良种攻关种业理论创新组和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共同于4月25-26日在哈尔滨组织召开了此次培训交流会。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在开幕式上讲话(主办方供图)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孙好勤在讲话中说,作物分子育种技术培训与创新应用研讨交流会已在哈尔滨连续举办三届,业内口碑好,社会影响大。通过这项活动有力推动了生物育种产业发展。未来一个时期,要按照强化自主创新、夯实基础研究、突破前沿技术、引领现代种业的发展思路,搭建作物分子育种平台,形成育种理论与技术创新中心;要瞄准种业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沿育种技术创新,带动原创理论和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构建育种信息库,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有机衔接基础研究与良种联合攻关应用研究,加强技术转移和成果共享,增强种业科技有效供给能力。
万建民院士作报告(科技日报记者李丽云拍摄)
交流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做了题为《打好种业翻身仗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报告,就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现状、国际生物种业科技发展趋势、目前面临的挑战等内容,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生物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生物育种是种业创新的核心。构建现代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种质资源深度挖掘,突破前沿育种关键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品种,实现种业科技自强自立,是解决“种源”要害,打赢种业翻身仗的关键,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根本保障。
胡培松院士作报告(主办方供图)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就水稻良种攻关情况进行了介绍。此次会议为我国生物育种科技人员提供了互相沟通与交流的平台。与会专家就作物优异种质资源形成与演化规律、作物重要性状形成与环境适应性机制,以及作物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智能设计育种、转基因、合成生物、倍性育种等多种技术创新与应用进行了深入交流。